呼吸防护是自我保护行为,行为动机来自于对危险的认知。在没有仪器检测提供客观依据时,我们对周围空气环境的主观认知来自于视觉、嗅觉和味觉。如果没有感觉,往往就认为是安全的。但是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感知存在着局限性,过分相信感觉,会使自己身处险境而不知: 氧气无色、无嗅、无味,当这种维持生命的气体浓度降低到18%以下时,生命就会受到威胁,而主观感觉对缺氧窒息不能提供任何预警; 许多有害气体也是无色、无嗅、无味,不具有任何警示性,常见的如一氧化碳、甲烷、汞蒸气等; 一般人都知道硫化氢是致命的有害气体,也了解它具有臭鸡蛋气味,所以认为凭嗅觉判断它的存在是可靠的,殊不知嗅觉疲劳会使我们无法感觉逐步累计的和高浓度的硫化氢; 由于个体差异,有些人天生对某些气味无法感觉,如氰化氢的苦杏仁味; 一些有害气体虽有气味,但当人感觉到味道时,已经造成伤害,如甲醇的嗅阈大约为180mg/m3,而甲醇卫生标准为50 mg/m3;再如四氯化碳嗅阈为260 mg/m3,而卫生标准却为25 mg/m3; 粉尘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,没有气味,10微米以上肉眼可见的粉尘往往能被呼吸系统的自清功能清除,而真正威胁健康的粉尘是看不见的呼吸性粉尘,吸入呼吸性粉尘不会有任何感觉,而它却是导致尘肺病的元凶。 误区二:万能的口罩 “我们现在用的纱布口罩便宜而且好用,夏天吸汗,冬天保暖,脏了可以洗,用破了拿回家还能洗碗。”而这样“好”的口罩却不具备必要的防尘功能,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纱布口罩作为防尘口罩。 |
|